中心介紹

About Centers of SSLC

社會參與教育中心

1880 年代英國牛津大學講師湯恩比(Arnold Toynbee)受到社會改革者 Samuel August Barnett 牧師的感召與影響,帶領學生進駐倫敦東區的貧民區設置「睦鄰中心」(neighbourhood settlement),透過生活上的接觸和互動,增強貧民自助互助的精神,就此開啟大學生進入社區服務的先聲。回顧暨大設校的宗旨與辦學的區位,如何以地方議題作為基礎,連結不同的社群網絡,開展各類師生的服務學習及社區參與的機會點,不僅可以提升師生關心地方發展的人文素養,更能藉由彼此之間的互動,提升大學與社區兩者之間的能力,同時促進人性發展與社區共同福祉。為更有效的整合相關學習網絡、資源,本校將積極籌設社會參與教育中心,企盼藉以發展更全面的大學社會參與學習機制。

發展沿革

甘地曾言:最高的道德就是不斷地為人服務,為人類的愛而工作。為建立學生熱心公益及服務社群理念,培育開闊視野、關懷在地與創新創意之人才為目標。暨大通識教育中心自2001年起即開設公益服務課程,並且將其定位為通識大一必修課程。嗣後為免除同學認為公益服務等同免費志工、勞動的認知,同時提升學習深度,自2016年起將「公益服務」改為「服務學習」之課名。現階段本校通識教育中心的服務學習內容,是以學校在地化與東南亞兩項校務發展方向作為主軸,結合不同社區、機構,開展各類具備互惠夥伴關係的「基礎服務學習」方案。企盼同學透過真實社會的服務接觸,不僅可以反思活動進行自我探索,更重要的是可以從服務實作過程中,學習生活知識、社會責任、溝通表達與團隊合作的素養能力。自公益服務、服務學習的課程創設以來,每學期約有800名學生參與,並與30個機構進行合作,整體成效頗為可觀。

伴隨學習機制的優化演進,暨大自2011年起藉由教育部公民素養陶塑計畫的執行期間,積極構思「社會參與式學習」(以下簡稱社參式課程)的機制,企盼透過行動導向的課程設計、校內社會參與式課程群組的建置與校際經驗的交流,擴大且深化社參式課程的專業整合與支持機制。自2011年迄今,社參式課程業已成為本校通識教育學習中即為特色的一項教學模組,每學期計有1組教師社群、約10-12門課程開授、300名學生參與學習。這類以社區問題、場域作為課程學習設計的社參式課程,截至目前為止,業已從通識教育中心的教學實驗,逐步透過高教深耕計畫、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的推動,擴散至部分系所進行課程開授的延伸。

展望未來,從「服務學習課程」開始,接續如何銜接至具備專業知識承載與實際運用的「社參式課程」,據以建構一套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實踐倫理、知識與技能為導向的系統化學習機制,不僅可提升暨大與合作單位的互惠夥伴關係之品質,更可提升同學未來參與或融入社會生活的知能。綜上,本校擬於水沙連學院設置之際,同步整合「服務學習課程」與「社參式課程」的內容,籌劃設置「社會參與教育中心」(簡稱社參中心),企盼充實本校通識教育全人教育人才培育的實質內涵與作為。

教學與研究特色

當代大學除了培養學生具備專業知識,如何使其具備關懷社會的態度、知識、能力,以及倫理素養,實為完備公民的重要項目之一。值此,本中心的設置,除將整合原有的服務學習與社會參與式課程的學習內容,更企盼透過「文本、場域」的雙向學習機制,搭配「行動、反思」的課程內容,培育師生社會參與的倫理,更能與合作社群發展出互惠的共學共工效益,最終完整建構本校「大學生社會關懷與實踐的素養」之學習模組。

社會參與教育中心教學特色規劃如下:

  1. 專責推動社會參與式課程,逐步完備本校社會參與式課程相關支援機制。
  2. 課程規劃是藉由文本與場域的雙向學習設計,發展培育學生社會參與的系統化學習模式,據以提升學生社會關懷的態度與實踐力。
  3. 課程內容方面。一則在服務學習課程中融入基礎倫理課程;二則透過基礎服務設計,引導同學反思社會關懷與行動的意涵。第三,銜接規劃問題導向的社參式課程,提供學生具備知識導入問題解決的社參學習經驗與能力培育。
  4. 透過教師專業社群經營,持續連結與陪伴相關教師,發展各類服務學習、社參式課程的教學共學工作坊、跨校交流活動、研討會,提昇相關教師的教學經驗與技巧。
  5. 藉由長期性的陪伴合作,與協力單位共同設計服務學習、社會參與的實作內容,繼而達成彼此之間的互惠效益。
  6. 研究方面。其一,積極研擬服務學習、社參式學習成效的評量機制,藉以追蹤該課程對於學生社會關懷意識與實踐力的關連性;其二,協助相關教師投入服務學習、社參式課程教學研究計畫,藉以優化本項教學的品質。

未來發展願景

  1. 連結國內外學校,發展社會參與式課程教學社群。
  2. 建構本校與地方各類機構、社區組織的共工共學學習網絡與互惠機制。
  3. 提升本校服務學習、社會參與式教學的教學知能,如:教學技巧、課程內容、課程理論。
  4. 完備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實踐倫理、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模式與內容。
  5. 發展本校服務學習、社會參與課程的教學理論、實作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