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程介紹
Program
地方創生與跨域治理碩士學位學程
發展沿革

學程特色
基於本校設校之初揭示的「強化人才培育、平衡區域發展」上位目標,「地方創生與跨域治理碩士學位學程」的設置,不僅可以提供國內具備地方認同與行動力的返鄉青年或是學生進行知識學習,更可作為東南亞僑生返鄉就業發展的培力場域,繼而彰顯本校深耕水沙連、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優質鄉村人才培育場所」、「永續城鄉實踐知能的學習場域」的辦學特色。
基礎課程設計
為發展出有別於都會價值的生態永續及在地實踐理念發展之學習典範。本學程特別開授「發展理論與發展倫理學、「地方創生與跨域治理」兩門必修課程,以及以鄉村地方創生、發展實務應用作為基礎的「社會實踐研究方法」課程。
議題導向的學習設計
本學程以鄉村地區作為學習與探究的場域,輔以文化、生態、產業、社會等跨領域課題,藉由文本閱讀(理論)、實務研討、實習課程之設計,企盼跳脫傳統學系框架,引導同學逐步累積青年返鄉創新實作的意識和能力。
發展「校外學習據點、共同工作空間、實作實習」等配套學習措施
連結地方公共社群,藉由正式課程與校外多元學習路徑,拓展學生的「跨域資源整合與移動的素養。
建構共同學習圈
以學程辦公室、授課教師、學生、社區為核心網絡,透過學習共同體的營造,提升學生全方位的學習支援,並從經驗中培育同學具備跨界合作的觀念與素養。
累積臺灣鄉村發展與地方振興的研究素材並提出政策建議
本學程目前參與的教師,近年積極投入鄉村地區的生態產業轉型、社區大學推動等研究與實務工作,未來將與同學合作採師徒制方式,針對臺灣鄉村的文化、生態、產業、社會照顧等議題,進行相關研究。
教育目標
近年地方創生與鄉村區域發展在全球蔚為風潮,不僅捲動許多關心鄉村發展的夥伴返鄉工作,也形塑出一場新的地方創新治理運動。例如:新北三峽甘樂文創、坪林藍鵲茶;桃園新屋水牛書屋;新竹大山北月;苗栗南庄老寮、苑裡藺草;南投竹山小鎮文創、埔里紙教堂、順騎自然;雲林他里霧、雲中街;台南左鎮公館、後壁菁寮、土溝;高雄旗山台青蕉、美濃愛鄉協會;屏東恆春森社場所、東港溪保育協會;台東源天然池上米;花蓮牛犁社區、五味屋、迴游吧、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宜蘭倆佰甲等團隊。透過鄉村資產的挖掘與創新設計的模式,開展出許多具備以地方為本的地方經濟發展模式。
在這波鄉村區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深刻發現:不能僅靠熱忱,對於鄉村地區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族群等跨領域議題的認識、社群網絡連結與夥伴關係的建構,以及社會設計的能力培養與應用,都是投身地方創生與鄉村區域發展工作極為重要的技能。但回顧臺灣高等教育過往的發展經驗,人才培育方向與系所設立,多半聚焦都市化發展之人才培力或土地使用規劃,對於鄉村發展的人才培育,較少從系統性觀點規劃系所建置。

適逢臺灣地方創生的時代來臨,地方創生需要注入新血,大學USR計畫以在地連結與人才培育為核心任務,將學生帶到場域進行教學,透過實作啟發更多創意的產生。就像萌芽的種子,當他們與土地有了情感與連結,愈有可能在地扎根,成為帶動社區發展的生力軍,大學4年過去後,他們將不再是過客。值此,針對鄉村發展具備熱情的學子,如何提供一個更具系統性的學習管道,培養其投入鄉村創新發展的知識、態度與方法,實為鞏固臺灣地方創生、鄉村振興發展、減緩城鄉發展差距極為重要的課題。
基於平衡區域發展、鄉村跨領域專業人才培育的時代需求,本學程的教育目標為:培育關心臺灣鄉村發展熱忱且兼具跨域治理素養與知識、實踐方法的地域振興與地方創生人才。整體而言,本學程教育目標有四:
提供願意投入或留在鄉村發展的夥伴知識學習的環境
培育關心臺灣鄉村發展且具備問題解決能力的社會實踐人才
發展地方振興與地方創生所需的跨域治理知識與應用技能
建構臺灣地域振興與地方創生學習圈發展學術與實務典範
核心能力
本碩士學位學程,我們邀集了地方治理、社會工作、企業經營、資訊管理、文化藝術、觀光休閒等跨領域學者專家共同籌設。將以水沙連地區作為行動與研究的場域,聚焦於鄉村文化、產業、生態、社會照顧等議題,採取基礎理論、實踐方法、知識應用、場域實習四階段課程設計,並將PBL問題解決導向、AI知識應用融入課程教學之中,積極培育地方創生與社會實踐菁英人才。為建全課程架構,本碩士學位學程設置有課程委員會,每學期課程依產業發展趨勢、學程發展目標,定期檢視及修訂課程架構,以期課程能切合市場需求與潮流。綜上,本學程核心能力如下:
跨域移動力
社會創新力
返鄉實踐力
師資陣容
姓名 | 職稱 | 任職單位 | 學歷 | 專長 |
---|---|---|---|---|
江大樹 | 特聘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主、地方創生與跨域治理碩士學位學程主任 | 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 |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博士 | 人事行政、組織理論、府際關係、地方治理、政府再造、社區營造 |
張英陣 | 教授 |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博士 | 非營利組織管理、志願服務研究、方案規劃與評估、福利理論 |
李健菁 | 副教授 | 通識教育中心 | 美國匹茲堡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 | 文化創意產業、展示與導覽設計 |
陳文學 | 副教授 | 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 | 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博士 | 代表性官僚、地方治理、原住民族政策、分配與重分配政策 |
張力亞 | 助理教授 | 通識教育中心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博士 | 府際關係與地方治理、永續社區治理、非營利組織、鄉鎮社會創新、學習型城市 |
劉明浩 | 助理教授 | 通識教育中心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 國立屏東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碩士 | 生態攝影、社區保育、田野調查、社區實踐、研究方法、社會政策、社會工作、生態保育 |
林展緯 | 助理教授 | 通識教育中心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博士 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 | 划船、運動訓練學、體育行政與管理、水上運動賽會設計與實務專題研究、水質分析模擬及污染削減策略擬定 |
林幗貞 | 助理教授 | 通識教育中心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藝術學博士 | 音樂社會學、跨領域文化(女性議題、青少年次文化)研究、東南亞區域文化研究、民族音樂學、印尼甘美朗(Gamelan)樂團教學與研究 |
于道弘 | 助理教授 | 通識教育中心 | 美國德州女子大學運動管理博士 | 體育行政、運動場館經營管理、運動產業、運動行銷、運動賽事規劃管理、運動禁藥管制教育 |
課程內容
課程規劃
畢業學分:研究生於畢業前至少修滿32學分,且須通過碩士學位考試。
必修:方法學、理論、專題研討、論文或專業實務報告(二選一)。
- 一般的社會科學方法大多是「量化、質化」研究方法。以鄉村發展為主軸的方法論課程設計強調社會實踐的方法,以突顯實踐研究取向的特色。在課程上開授「社會實踐研究方法」。
- 配合本學程的設置宗旨,在理論課程的開授方面,將分別開授「發展理論與發展倫理學」、「地方創生與跨域治理」兩門課程。其中「發展理論及基層倫理學」課程內容將以適合台灣社會的地方發展理論為主;「地方創生與跨域治理」將含括地方的人口發展、長照與在地老化、學校與社會教育、各類產學、農業與農村、生態永續、文化及歷史保存等議題探究。
- 專題研討,3學分。
- 本碩士學位學程設置目的是培養致力於地方創生、鄉村發展的實務工作人才。因此畢業門檻,除「學術性論文」寫作,亦可選擇以「專業實務報告」為之。論文或專業實務報告(二選一)0學分,列為必要條件之一,具體形式可再討論訂定。
必選修:實習與實作。
- 為讓修課同學進一步與實務界接軌,課程中規劃6學分,400小時(實習時間安排於碩1下、碩2上,一學期3學分,一年共計6學分),必選修四議題(擇一)場域進行實習實作。
選修:
- 以四大領域(文化、生態、產業、社會)規劃專題式課程。根據學生的需要選擇有興趣的相關專題發展特色課程,或可思考相關師資配合以及系所課程合開或採學分承認模式。

課程地圖

畢業出路
公部門(高普考試、地方行政特考、約聘僱人員)
各級政府相關部門中皆有涉及地方創生、鄉村區域發展的業務單位,皆需具備鄉村發展知識與能力的公務人員。上述相關人才皆為本學程學生未來就業的選項
社會企業
依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社會創新平台」組織統計,截至2020年為止,共計收錄138個臺灣的社會創新組織。這類以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型社會經濟組織,亦為本學程學生未來就業選項
非營利組織
在地方發展過程中,具備社會實踐使命的非營利組織經常扮演重要的關鍵角色,這部分也是未來同學就業選項
大專院校
近年國內各大學積極推動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地方產學合作計畫等,皆需與地方不同利害關係者協力合作,相關工作人員亦需具備地方社群協力合作知識與能力。此類工作也是本學程同學就業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