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程介紹
Program
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暨微學程
發展沿革
臺灣高等教育近三十年來所培育出的人才偏重科技產業與經濟發展,人才往都會區集中。其他散佈臺灣各地的鄉鎮近幾十年來發展相對落後,尤其在人口老化和少子女化的社會脈絡下,鄉鎮發展逐漸失去動能;近年來雖然有不少社會創新的案例,強調青年活化鄉村、青年洄游,但鄉村或城鎮發展的整體面貎仍舊不樂觀。暨大認為這些社會創新的案例立意良善但後繼乏力的原因在於返鄕青年的身後缺乏能整合新知識發展的支持系統、也較缺乏地方設計的整全觀點、城鄉的產業結構和人才需求並沒有隨之翻轉調整。城鎮翻新需要青年投入、城鎮的變遷需要知識引導,在這兩項前提上,暨大思考大學如何做為發展學習型城鎮的平臺。大學所培育出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可以引導青年和城鄉共同解決地域的真實問題,改善生活和活化城鎮,創新城鄉風貌。


面對上述的挑戰,暨大認為不能自外於鄉鎮發展的困境,更應起身力行,以結合在地發展的教研特色,能為地方貢獻對策並能為地方所用。為此,暨大與地方必須建立更為綿密的關係,包括:大學和地方的學習資源要能相互分享、學習活動要能激發共同參與、學習成果要讓彼此受益。暨大的綠色校園環境及水沙連區域所擁有的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均優於都會地區大學院校,對於臺灣城鄉發展議題的關鍵議題和實作經驗,近年已有所掌握。自105年起,暨大透過R立方創新實務學程(以下簡稱R立方學程)以培養青年留/返鄉的創發能力做為教學目的(R3=Return for Rural Re-creation),開設跨領域實務學程,除讓暨大學生重新思考返回(return)的意義外,在現實中面對傳統產業發展為主的鄉村型(rural)城鎮能發展出新的機會與挑戰,提出創新模式或行動方案(re-creation)。
教學與研究特色
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大致掌握幾個原則:配合社會實境的教學、建立學生對城鄉的真實觸碰經驗、強調合作學習甚於個人學習、學習不是只有知識面的學習。同時,再以實驗型計畫的方式帶入自主學習,鼓勵更多學生和社區一同合作,提出多元方案面對生活實境的公共議題。未來將以R立學程操作經驗做為基礎,發展為「R-School」,培養暨大有志於此的學生具備返/留鄉能力。
具體而言,R立方學程有四項重要的推動目標:
- 目標一:培養知識青年返鄉的能力
- 目標二:營造暨大與地方共學共工的場域
- 目標三:設計暨大與地方無邊界的學習模式
- 目標四:促成暨大學習生態的改變
R立方學程四階段學習課程的規劃,打破原本以教室為主的教學框架,強調在地方社會現場教學的經驗,並形成教學上可行的制度保障。其課程教學概念架構如下:
探索校準
調查方法
知識應用
創新實作
